您的位置:首页 > 游记攻略 > 蠡湖长广溪游玩与理事攻略

蠡湖长广溪游玩与理事攻略

发表于:2024-11-10 15:09:05

    “长广溪头涨绿醅,山村一夜落黄梅。家家结网垂杨底,无数白鱼如雪来。”清代无锡文人秦瀛在一首竹枝词中,描绘了长广溪两岸如诗如画的优美景色。长广溪位于滨湖区南部,溪水源自雪浪山,从五里湖(又名蠡湖)口石塘桥迤俪向南,经许舍、葛埭、南方泉至吴塘门入太湖。全长12.73千米,水面宽15—40米,最宽处约300米,取“溪阔水长”之意。南朝刘宋《南徐州记》云:“无锡南三十五里有长渠,南有五湖,向南又有小五湖。”“长渠”即长广溪。元至正《无锡志》载:“小五湖在州南一十八里,一名五里湖。其北梁溪水顺流而南二十里,其东南长广溪迢迢二十余里。”


    长广溪西依军嶂山,东邻大学城,依山傍湖、山清水秀,是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。2019年,获评江苏省首批十大生态样板河湖。沿岸是无锡先民最早聚集地之一,沉淀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。古诗云:“长广溪流广更长,三三两两浣村档。”展现了这里自古以来宜人的山村水郭风光。

169a030306a9485072542678b609691a14b151d5.png

改造前的长广溪旧影(钱荣坤于2004年摄)

    陈勋浚溪

    三国以前,长广溪流域是一片由断续、独立的自然河湖组成的广袤湿地。东汉末年,孙权建立吴国,为与魏、蜀抗衡,他立足江东,大力发展农业,夯实“强兵足食”的经济基础。嘉禾三年(234年),孙权分吴郡无锡以西地区置毗陵典农校尉,相当于郡守,掌管这个江南最大的屯田区。赤乌八年(245年),孙权派典农校尉陈勋,带领3万屯兵,疏浚太湖通向无锡的咽喉——长广溪,让开化、扬名一带诸山诸河之水汇合于此,使之南北贯通,并加以拓宽。史载,最宽处可达2里。


    一溪挽两湖,南北成通渠。长广溪的开凿疏浚,使得太湖与芙蓉湖、吴古故水道、破岗渎、秦淮河等河流共同构成一个运河水系,将太湖平原、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连接起来,大大促进了吴国的商品交易和经济文化交流。人们不再为在广阔的太湖中航行而提心吊胆,而是一边欣赏湖光山色,一边在长广溪中缓缓而行。到隋大业六年(610年)隋炀帝开通京杭大运河前,长广溪一直是江浙一带重要的交通运输水道。它促进了沿岸吴塘、南泉、许舍、石塘等古镇的繁荣与兴盛。


    同时,疏浚长广溪也是三国时代重要的水利工程,有利于发挥太湖对蠡湖乃至无锡地区河网水位的调节功能。先秦两汉时期,随着海岸线东移,无锡出水不畅,每逢梅雨季节,常常久雨成灾。蠡湖容量仅为太湖的千分之四,对无锡水位的调节作用比较有限。而长广溪的疏通,是继张渤开通独山口后,又一次打通蠡湖通向太湖的泄洪通道。此地河庄浜、吴塘浜、雪浪浜、许舍浜、洪邱浜等河道纵横密布。天雨,各浜之水流入长广溪,汇入太湖;天旱,又可灌溉两岸万亩粮田,故当地百姓又称长广溪为“百脚港”。无锡地区由汉代地广人稀的水乡泽国,逐步发展成为隋唐时人口稠密的鱼米之乡,长广溪功不可没。


    相传,陈勋在疏浚长广溪期间,曾歇马于一处河湾,此处地形便成了马状,头向西伸入长广溪,此地遂得名歇马咀,后因此处挖出红色土层,更名为赤马咀。1969年围溪造田时,在此发现了属于马家浜文化的赤马嘴遗址。经考古挖掘,发现早在6000年前已有无锡先民聚居于赤马嘴,是太湖平原最早的原始氏族聚居地之一。这里先后出土了许多旧石器、新石器时期文物,还发现了两汉三国时期的钱币和陶瓷器、两晋青瓷器、南北朝墓砖、宋代陶瓶等文物。


    长广溪特殊的地理位置,使这里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溪南的军嶂山,相传因春秋时期伍子胥在此屯兵而得名。五代十国时,南唐又在此扎营屯兵。当时,吴越国武肃王钱镠曾领兵半夜裹甲越湖偷袭南唐,在长广溪中段的山中迷路,军士纷纷惊呼“路梗矣”,后人便称此山为“路耿山”。

石塘彩虹

    长广溪如一条白色素带,飘逸在锡南青山绿野间。这里,溪西群峰连绵,古木参天,山辉川媚;溪东平畴绿野,景色秀美。横卧长广溪上的石塘桥、丁泽桥、横山桥、凌东桥、莎木桥、永济桥等数十座津梁,宛如一条条卧波彩虹,沟通了两岸交通。

    站在无锡蠡园的长堤上向南眺望,会发现蠡湖尽头有一座飞虹般的廊桥横跨长广溪口。“山留东壁石,桥锁平湖烟”,这就是石塘桥。石塘桥原名广济桥,系南宋嘉定年间僧人月堂化缘所造,最早是用山石垒堤百米而成。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,张士诚手下莫天佑为阻挡明军进攻,拆毁石塘桥堤,造成湖水泛滥成灾。明洪武三十年(1397年),乡绅浦行素捐款重建,桥两旁留有涵洞,以分水流,并筑长堤30余丈,将宋代留下的保庆、广济、惠安三桥相连,为当地百姓所称道。


    石塘桥下水流湍急,因旋涡作用,形成几个旋水潭,使水流与风向相反,形成“顺风逆水”的奇观。明代文人邵宝留下了《观水谣》的名篇:“东南风,湖水生;西北风,湖水落。昨日今日皆天风。不见水往来,但见郊原成一壑。海深如不容,洪流横复纵,都水使者难施工。三江不为江,震泽不为泽。岳阳何处楼?长啸洞庭窄。君不见,山东不雨夏接春,赤地千里还愁人。”

0b37e17f5181f6c82e56d7cbf028c8ea23a33a27.png

    1937年,国民党第88师由上海败退宜兴,途经石塘桥时,为阻挡日寇追兵,效仿莫天佑炸毁了桥梁,后乡绅浦全林出资建木桥以利通行。1949年夏天,无锡暴雨,长广溪发大水冲塌两侧桥墩。1972年,人民政府重修了钢筋水泥桥,使得这座命途多舛的桥梁成为可通汽车的坚固大桥。

7bee45437958813bfd03d190bfcca4461bc6efda.png

    “乌鹊驾长溪,横锁一湖春水;彩虹断獬麓,斜联半壁秋山。”如今,石塘桥如清代文人邵濂所撰桥联那样,以一座颇具江南特色的廊桥形象,继续飞架在蠡湖与长广溪的交界处。桥长近千米,三重檐五跨连拱式造型,两端各建一座重檐四柱亭桥,与附近长广溪大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,结为南北呼应的“姐妹桥”,与周边景观相谐相融。

23e622d26b31465b4588044c7001ba96a3808fd6.png

长广溪石塘桥金光穿洞(浦克承供)

    长广溪上还有一座丁泽桥(俗名丁石桥),也颇有历史渊源。这座桥位于烧香浜旁,在古籍中就已有记载,它是长广溪上最古老的桥梁之一。传说陈勋浚溪时,把整个工程按甲、乙、丙、丁分段施工,溪水通航后,于丁工段处建了一桥,按工段之名称“丁泽桥”。也有说法,这里的河道呈“丁”字形,长广溪为丁字一横,烧香浜为一竖一钩,故而得名。


   抗战时期,日寇为限制太湖游击队活动,沿长广溪一带筑了长长的竹篱笆,把丁泽桥封了起来,并设立岗哨巡查。桥西的人若要到桥东,只得绕道三、四里走横山桥,十分不便。为此,太湖游击队在横山寺里秘密开会,讨论摧毁日寇的封锁。大家认为如用火烧易被日寇发现,决定集群众力量拆毁篱笆。他们先派两名机灵的游击队员假装要钻竹篱笆,吸引桥上的哨兵,紧接着,来自许舍、横山的几十名群众和游击队员纷纷涌来,迅速拆掉了篱笆。胆大的群众还把拆下来的篱笆扛回家当柴烧,或搭丝瓜棚,表现了长广溪沿岸居民不惧敌寇、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。


开化文脉

    长广溪疏浚历史悠久,文脉十分深厚,周边过去主要属于开化乡,吴塘渔艇、石塘春涨、竹山洪涛、军嶂积雪、横山巨枫等“开化八景”大多分布在沿河及溪边山上,风光旖旎、名胜众多,优美景色令人目不暇接。

    石塘桥西的“山门口”有南宋嘉定初年所建的石塘庵。该庵原来祭祀南宋礼部尚书尤焴,元至正年间守真和尚募化重建,经明清重修,楹宇重叠,基址竣竦,望之蔚然,许多名人游览后纷纷题诗称颂。其中无锡文人钱月龄的一首《石塘庵夜宿》颇有意趣:“石塘春水浸渔矶,烟暮寻僧未掩扉。野话青灯照无睡,影堂沉寂篆烟微。”如今石塘庵屋宇已毁,庵中据说当年曾帮助建文帝躲避燕王追兵的“盘龙槐”也已不存,但还有一棵200年前的古银杏依然郁郁葱葱。

    石塘庵旁的徐偃王庙是纪念西周诸侯徐偃王的庙宇。相传周穆王时,无锡遭受前所未有的大旱,赤地百里、饿殍遍地,徐国徐偃王受周公委托前来赈灾,将大批粮食通过长广溪运输到石塘码头上向灾民发放,救活了众多百姓。无锡人感激不尽,为纪念这位“功德于民”的国君,便造庙祭祀。庙内还有古戏台临河而筑,每年农历八月初二徐偃王诞辰,乡里都要在此演戏两天以示纪念,这一天也成为长广溪一带重要的庙会日。现庙重建于1995年,存有一块高2米、宽1米的碑刻及石香炉等文物。


    优美的风光和宜人的环境,也令历代许多文人雅士钟情于长广溪。北宋书画家尤叔保、观文殿学士蒋锴、户部尚书许德之及礼部侍郎施坰、朝议大夫施垓兄弟均隐居于溪边许舍。南宋词人蒋捷隐居溪边竹山,给后人留下《竹山词》一卷。南宋集贤殿修撰、刑部侍郎蒋重珍,早年师从尤袤,在溪边和雪浪山苦读十年,终于成为无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。明代文学家萧涵则建横山草堂于溪畔,在此作文著书。


    “南宋四大家”之一、礼部尚书尤袤也诞生于此。尤袤绍兴十八年(1148年)中进士,先后任秘书丞、吏部郎官、太子侍讲等职务,他和杨万里关系很好,经常赋诗唱和,其“却忆孤山醉归路,马蹄香雪衬东风”“也知春到先舒蕊,又被寒欺不放花”等诗句,在宋诗界有很高的评价。这些文人墨客不仅为长广溪添了许多华章丽句,也给这片灵秀之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
迷人湿地

  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,由于开采山石、围湖造田、养殖动物、废水侵袭,“白萍古岸溪光淡”的长广溪水面逐渐缩小,污染也不断加大,水质跌入四到五类之间,生态功能明显降低,自然景观遭到破坏。

c5d59943af2cbf7ed679f4872cf474fbeb9bbb9c.png

    2002年,长广溪及其两侧地区被无锡市总体规划确定为生态用地,定性为湿地生态公园,结合国家综合治理太湖水的阶段性目标,无锡市决定建设长广溪湿地公园。公园由石塘桥到壬子港,全长约10千米,在河道两侧100—250米不等的范围,规划出面积达2.6平方千米、包括水域面积0.8平方千米的湿地。在保护好现有湿地景观的前提下,恢复和重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系统,治理好长广溪水质,兼顾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功能,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。


    2005年5月,长广溪湿地公园被建设部列入第二批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录。2008年11月,长广溪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开工,工程范围内共种植各类植物品种达260种,累计总投资6亿元。2011年9月,启动二期工程,区域北接长广溪公园一期,南通太湖,东到蠡湖大道,西至缘溪道,南北向长约4500米,占地面积约4.16平方千米,总投资30.7亿元。

1e19169139a7c89cfd5c4a8a8d1ce7b9bb33d8f7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