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曝光台 > 东蠡湖金城湾公园

东蠡湖金城湾公园

发表于:2024-11-11 10:30:25

蠡湖明珠金城湾

    无锡人习惯把宝界桥以西称之为西蠡湖,以东称之为东蠡湖。东蠡湖形似葫芦状,向东湖面逐渐收窄,至太湖街道利农社区、南桥社区湖面呈现一个弯曲有致的浅湾,在湾处有伸入湖中的一块陆地,它是名叫金城湾的小村巷。这里湖河相通,风光旖旎,人文发达,物产丰富,是镶嵌在东蠡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

    金城湾公园位于贡湖大道西侧、金城路与金石路之间,总面积38.5万平方米。通过退田还湖、河道整治将蠡湖湖水引入市民聚集区,让蠡湖与城市更为“亲近”。

建成开放的金城湾公园入口广场,几十束喷泉从圆形的露天舞池地面喷涌而出,欢乐的孩子们在其间嬉戏。湖岸边起伏的地势上绿树苍翠,古朴的木栈道延伸入湖中,游船在湖面上游弋,好一幅“人在桥上走,船在水中游”的江南水乡画卷。精心打造的入口广场区、浪漫花坡区、缤纷湖畔区、蠡湖水庄区、生态湿地区等区域,塑造了蠡湖景区新的“东大门”,让市民更为便捷的亲近自然、享受自然。

5a03d03642884d3928a74d84141ed6c5eff68635.png

随着金城湾公园的建成开放,长达38公里的蠡湖景区岸线全部贯通,标志着历时10年的蠡湖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。这大大拓展了城市的休闲空间,把蠡湖建设成为华东地区大的开放景区,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真山真水中徜徉,饱览湖光山色。

9f4a86ede677672d96366741e15b8d41c0c5805c.png

地名的传说


    相传,这里很久以前有一个穷苦的老人,在外出乞讨时,偶拾一只放米就流出米、放钱就流出钱的宝盆。于是老人一边自己享用,一边用来行好事救助穷人。蠡湖上的贪心渔霸获知后,蛮横地从老人手中抢走这只宝盆,并开船逃跑。刚上船,渔霸就迫不及待地要从宝盆里拿出金元宝,但他贪得无厌,拿了还要再拿,结果船底被击穿,渔霸连同宝盆沉到湖底。后人就把伸入湖湾的这块陆地称为“金盆湾”。

85607cf33e6873002df24e5385c9937e8872f7ea.png

    显然,这个传说是人们杜撰的,无锡历史上诸如此类美好愿望的传说很多,这是贫苦百姓的美好期望。伸入湖湾的陆地有了“金盆湾”的雅称,似乎人们还不满足,久而久之,善良的人们又将“金盆湾”演变为“金城湾”,好像“城”远比“盆”更宏大、丰满,更能满足和体现人们内心对财富的追求。

    金城湾地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,已无法考证。时至今日,金城湾的地域也不仅仅是指伸入湖湾的一块陆地,它北有北祁头倪巷,中有西码头、何家巷、毛家弄、王道巷、朝头巷、宣家巷、东古巷、西古巷,南有白水荡等,这些村巷地域被人们统称为金城湾地区。太湖街道的南桥、利农、大桥三个社区与金城湾紧密相连,成为环绕金城湾的周边地区,也被人们习惯地划入金城湾区域内。

9b4190c0d9c8228a4eab3875f7b5b5a206b921f8.png

村巷的历史故事

     无锡考古证实,位于雪浪街道境内的洪口墩遗址、庵基墩遗址、赤马嘴遗址,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先民活动,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部落联盟。金城湾距离这三个遗址最远不过四五千米,显然金城湾地区当时也应有先民涉足。2012年4月30日,位于金城湾的张巷西晋墓葬考古出土了青瓷鸡首壶、青瓷镂空球形香薰,成为无锡地区发现最早的、有确切纪年的早期瓷器(即“永兴二年”纪年瓷),这充分说明金城湾在距今1700年的六朝时期,文明已相当发达。毫无疑问,金城湾先民借助这里得天独厚的河湖资源和平畴田地生息繁衍,不断发展进步,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历史故事。

f397b68f181e324f927a424d970c4db5b984fe74.png

位于金城湾西南侧的洪口墩遗址

de4bed8dd64b2a21b7929ec1aabd5ff058c6c85e.png

位于金城湾西南侧的庵基墩遗址

    明朝时,王氏西沙第十九世士昇,从祖地迁居到金城湾的王道巷,娶妻尤氏,生下锡孝、锡悌、锡忠三个儿子,历经数代的繁衍生息,人丁兴旺。王道巷的王姓,虽没有产生声名远扬的大人物,却忠厚老实、奉公守法、安居乐业,由此形成路不拾遗、劝人为善的好名声。相传有一天,一位赤脚大仙乔装成烂脚叫花子前去王道巷试探当地人的良心,见当地人人行乐施善,名不虚传,便许诺在这个湖湾造座金城,还乐呵呵地给每家送了一件和龙袍差不多的道服。大仙刚驾云离去,这里便满眼金黄色,处处飘香,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湾。大仙来王道巷的故事是假的,但这个村巷成年男性一直有皈依道教的传统。人们杜撰这个传说为其皈依道教披上一道神秘而正宗的色彩,故而传下“王道巷道袍胜龙袍”的老话,也因此成为“王道巷”地名的来源。


     东古巷、西古巷在金城湾北祁头的东南面。东古巷原来叫东顾巷。传说明朝年间,河南息县有一个姓宣的县官,因得罪权贵,被发配到这里,后来他与一个当地顾姓女子结婚生子,两个儿子一个取父姓,另一个取母姓。两个儿子长大成家后,大儿子随父母留在东顾巷生活,二儿子被安排在巷西繁衍建村(西顾巷)。因为东顾巷、西顾巷子女有相同的血脉,故立下“宣、顾不通婚”的族规。后来两个儿子不知为何故,把巷名中的“顾”字改为“古”字,称之为东古巷、西古巷,一直沿袭至今。在东古巷村头有一棵500多年的榉树,历经沧桑,至今仍枝繁叶茂、郁郁葱葱。或许两个儿子改“顾”为“古”为的是证明自己所在的村巷历史古老吧!


何家巷位于金城湾的中部、北祁头巷的东南面。据《何氏家乘》记载,金城湾何氏一族早在宋时就迁居这里。至明嘉靖年间,有何氏后辈考中举人,开始发迹,修房造屋,建有墙门大院。到了清康熙年间,何家七世孙其达(字君翔)的儿子又高中举人,被选任为青浦县学训导,给家族又一次带来了荣耀和财富。于是乎,何氏又在何巷新建墙门大院,约有大大小小房间150间。这个大院呈长方形,东西长40米,南北深90米,总面积近3600平方米。南一扇居中大门,前有6米×2米的长方形池塘,左塘口矗立着高大的照壁,上嵌一巨型“福”字,大门两边摆放着青石狮一对。进入大门,为三造结构,每造之间有天井,越过第二个天井即可登入有三开间的、气势恢宏的第三造大厅,正中悬“燕贻堂”匾额,为清代状元张謇所书。东西两边各有匾额数块,其中一匾额上有“祖孙经魁”四字(意为祖父孙子熟读经书,中了举人)。三造门楣上有精美青砖雕刻,上书“耕读传家”四字。墙门北面有东西两个后门,分别与南北向的东弄、西弄相通,并分别与三造东西向的横弄相连。全弄长达150米,形似“开”字形。如此形制、规模的大宅院,在无锡地区并不多见,它反映了当时士绅的宗族观念和思想。可惜的是,这个很有代表性的清中民居大墙门在21世纪初城市化进程中被拆除了。


    位于何家巷西侧的宣家大宅院也不同凡响。该宅院民国初开建,历经3年建成,共有七开间,四造进深,面南正中有两墙门,连通宅院南北向两弄和东四弄,在四造之后有花园。整个宅院占地5亩多,花费6万银圆建造。粉墙黛瓦,飞檐翘角,特别是东西两边各有3个马头墙高高耸立,气势恢宏,呈现出民国初期江南民居与西洋建筑兼有的风格。


    北祁头巷位于金城湾的北侧,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人在该巷东北角的桑田里建有净土宗念佛道场“积福庵”,成为附近信众祭拜的场所。1931年,道场曾遭大火烧毁。1942年,祖籍北祁头、后入苏州经商发迹的沈鹏洲带来苏州工匠对积福庵进行修缮,传说所有费用均由他承担。修缮后的积福庵南北进深三造,分东、西两部分:东部中殿供奉关公像以表忠义,天井里有两棵百年桂花树在大火中得以幸存;西部为佛教道场,进入第二造大殿供奉阿弥陀佛像,其左右为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,人称“西方三圣”,大殿中有沈鹏洲亲书的抱柱联“在此诚意念佛,何必远求圣经”一副。当时出任道场住持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尼,在她的主持下,道场每年在弥勒菩萨诞辰日、释迦牟尼出家纪念日、观音菩萨诞辰日、地藏菩萨诞生日、阿弥陀佛诞生日等都有高僧大德、民间居士到此讲经、诵经,以弘扬佛法、祈求太平。这个道场在当地很有影响力,一年到头香客总是络绎不绝。